Skip to content

实况报道 – 海平面升高 土地不够用 打造海上浮城是否可行?

新加坡人口密集,土地匮乏,三分之一地区高出平均海平面不到五米,为扩展用地建立“海上浮城”的想法在许多人看来是异想天开,不过在新加坡浮动解决方案学会主席林顺兴(75岁)眼中,这正是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可能之一。

国人最熟悉的超大型浮动结构或许是滨海湾浮动舞台。曾任吉宝船厂总经理的林顺兴介绍,利用海洋扩大活动范围绝非打破传统的另类创想。例如,全球各地为钻井平台工人打造的水上住宿(floatels)已相当普遍;日本建设了1000米长的试验性机场跑道;荷兰港口城市鹿特丹有世界首个浮动农场,设施的电力全由浮动太阳能板生成,水源则从收集到的雨水过滤而得,因此比起在陆地上碳足迹大幅减少。

林顺兴提倡的“海上浮城”,倒不是让国人迁居海上,“这在社会交往上并不可行”,而是将一些位于本岛的基础设施转移到南部海域的浮动平台,例如港口、发电厂、海水淡化厂等。他笑说:“就连高尔夫球场也能移到海上来,省下我国珍贵的土地空间。”

作为新加坡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前身)工程系首批毕业生,林顺兴兼具海事与土地工程背景,从2012年开始研究并倡导我国采用超大型浮动结构。他日前受访时耐心解释相关概念,“你坐过大型游轮出海吗?站在超大型浮动平台上,感觉就像在游轮上一样平稳。”

林顺兴认为,海上建筑既有效减少碳排放,遏制气候恶化,也能应对海平面上升的问题。

到2021年,我国计划在登格蓄水池启用面积约45个足球场的本地首个大型浮动太阳能光伏系统,预计可满足公用事业局7%的能源需求,每年减少2万8000公吨碳排放。

林顺兴表示,新加坡单靠清洁能源取代目前的化石燃料存在难度。“你看英国的离岸风力发电场,分布面积约2万个足球场总和,能给60万户家庭供电。新加坡就算在所有建筑外层和屋顶,以及地铁轨道等都装上太阳能板,也无法提供足够能源,因此要另辟蹊径。”

许多人都不知道,人类所需的七成以上氧气是由海洋浮游生物与海藻生成。林顺兴的设想是,基础设施移到海上浮体后,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人工管道排入布满浮游生物与海藻的海洋中,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实现碳中和(carbon neutral),抵消温室气体排放。

“加上海水吸热能力远高于陆地,垃圾焚化厂将能减少能源损耗,提升工作效率。发电厂在能源转换中所需的冷却水,如果使用深海水,将比目前从近海抽取的水温低5摄氏度以上,发电效率会相应提高。”

据专家估计,到了210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幅度或达一米。林顺兴说,使用高标号混凝土打造的超大型浮动结构每平方米造价约2000元,远低于填海造地,寿命长达200年。“从经济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浮动建筑是比填海更好的方法。它随潮涨潮落漂浮,受海平面升高的影响也较小。”浮动建筑浸在水下的部分,则能成为珊瑚礁等水生物的温床。“公园局也无须花高价在海中放置人工礁结构,珊瑚在此安家,也可减少对生态产生的负面影响。”新加坡浮动解决方案学会正与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MPA)等机构积极联系,希望可以开展相关试验项目。

林顺兴相信,“新加坡有能力与条件成为工业活动超大型浮动结构的试验基地,成为向全世界展示碳平衡成果的窗口。”

Source: Zaobao

Contact us

与我们联络

Please include your phone number in the message if you would like to receive a call back from us. Thank you.

如果您希望我们回电,请在留言处留下您的联络方式。谢谢!

期刊 Publications

点击下面的链接阅读我们的杂志。

Click on the image below to read our pub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