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和温室气体积聚 未来五年气温升幅或创纪录

(日内瓦综合电)世界气象组织指出,在接下来的五年里,全球气温上升幅度有可能首次突破1.5个摄氏度。

Ten photographs that made the world wake up to climate change | CNN

世界气象组织(WMO)解释,这不是说全球气温上升持久超越1.5个摄氏度,而是指接下来五年的某年或某些年的气温升幅突破《巴黎协定》订下的这一目标限幅。

WMO星期三(5月17日)发布预测数据,在2023年至2027年中的至少一年,全球近地表年均气温升幅突破1.5摄氏度的可能性为66%。预计这五年全球每年的升温幅度为1.1摄氏度至1.8摄氏度,未来五年成为有纪录以来最热年份的可能性为98%。

根据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的《巴黎协定》,各国同意将将本世纪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不超出1850年至1900年期间平均气温2摄氏度,最理想的是把升幅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

COLUMN - We're Still Getting Climate Change Photography Wrong — Blind  Magazine

气候变化加速 预计气温将再升高

有纪录以来全球最热的八年,分布在2015年至2022年,其中2016年最热。2022年全球平均温度比1850年至1900年期间水平高1.15摄氏度。但随着气候变化加速,预计气温将再升高。

联合国新闻中心引述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说,我们将越来越频繁地看到全球气温升幅超过1.5摄氏度。

塔拉斯说:“预计未来几个月,令地球变暖的厄尔尼诺现象将出现,这将与人为引发的气候变化相结合,推动全球气温进入未知领域。这将对人类健康、粮食安全、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若厄尔尼诺效应出现 后一年气温会上升

在过去三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与厄尔尼诺现象(El Nino)相反的拉尼娜现象(La Nina)的降温作用暂时压住了长期变暖趋势。但拉尼娜现象于2023年3月结束,预计未来几个月将出现厄尔尼诺现象。通常,厄尔尼诺效应出现后的一年气温会上升,也就是2024年。

厄尔尼诺现象是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地区地表温度大规模变暖的现象。这种天气现象通常每两年到七年发生一次。目前,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三大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温室气体会将热气困住,还将使海洋变暖和酸化、海冰和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

不要使用人造甜味剂来控制体重

自己的健康,自己做主!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一项关于非糖甜味剂的新指南,建议不要使用非糖甜味剂来控制体重,或以此降低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

该建议基于对现有证据得出的结论。证据表明,使用非糖甜味剂对减少成人或儿童的体脂没有任何长期益处。该综述的结果还表明,长期使用非糖甜味剂可能会产生潜在的不良影响,例如成人患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的风险增加。

世卫组织营养和食品安全部门负责人布兰卡(Francesco Branca)说:“从长远来看,用非糖甜味剂取代游离糖的摄入并不利于控制体重。人们需要考虑用其他方法来减少游离糖的摄入,例如食用含有天然糖的食物,如水果或不加糖的食物和饮料。人们应该尽早开始,减少饮食的甜味,来改善健康。”

非糖甜味剂

该建议适用于除糖尿病患者外的所有人,包括所有合成的、天然存在的或经过修饰的非营养甜味剂,这些甜味剂不属于加工食品和饮料中的糖,也不属于消费者自行添加到食品和饮料的糖。常见的非糖甜味剂包括安赛蜜、阿斯巴甜、安美、甜蜜素、纽甜、糖精、三氯蔗糖、甜菊糖和甜菊糖衍生物。

该建议不适用于含有非糖甜味剂的个人护理和卫生产品,如牙膏、护肤霜和药物,也不适用于低热量糖和糖醇(多元醇),它们是含有热量的糖或糖衍生物,因此不被视为非糖甜味剂。

有条件的建议

由于研究参与者的基线特征不同,且非糖甜味剂使用模式较为复杂,可能影响实验结论,混淆非糖甜味剂与疾病之间的证据联系,因此按照世卫组织制定指南的程序,该建议被评估为有条件的。

这表明,根据这一建议做出的政策决定可能需要在特定的国家背景下进行实质性讨论,例如针对不同年龄组的消费程度进行相关研究。

世卫组织关于非传染性疾病的指南是一套现有和即将出台的健康饮食指南的一部分,这些指南旨在建立终身的健康饮食习惯,改善饮食质量,降低全球非传染性疾病风险。

新加坡首座塑料垃圾回收厂拟2027年在大士建成

新加坡计划兴建第一座可以回收且清理塑料垃圾的塑料回收厂,每年可处理约24万公吨的住家垃圾,预计将于2027年在大士落成。

国家环境局本周招标,以组建一个跨领域顾问团队,协助环境局进行工程设计研究,以及为接下来的建设项目起草招标文件等。根据文件,新厂估计占地2万平方公尺,相等于近三个足球场的面积。预计每年可处理约24万公吨来自住宅单位、店屋和小贩中心等的住家垃圾。

国家环境局本周通过政府电子商务网站GeBIZ招标,以组建一个跨领域顾问团队,协助环境局进行工程设计研究,以及为接下来的建设项目起草招标文件等。

本地目前没有能够处理肮脏塑料垃圾的设施。现由公共垃圾收集业者经营的废料回收厂,主要是分类取自蓝色回收箱,相对较干净的回收物品。兴建新的塑料回收厂,是为了扩大回收渠道,包括处理来自组屋区绿桶的垃圾。

环境局回复《联合早报》询问时说:“环境局通过2021年的一项研究,证实从一般垃圾中回收塑料在技术上是行得通的。这项研究也确定了适用的分类技术和器材、用地需求,以及设施是否有扩充的潜能。”

政府是在2020年透露有意设立塑料回收厂,并于隔年委任德国工程公司HTP展开可行性研究。

根据招标文件,新厂将设在大士,估计占地2万平方公尺,相等于近三个足球场的面积。预计每年可处理约24万公吨来自住宅单位、店屋和小贩中心等的住家垃圾(domestic waste)。

ChallengeAccepted Next Generation Port (NGP) in Tuas

视回收厂第一阶段成效 当局或启动第二阶段发展

资料注明,视第一阶段发展的经济效益和技术成效,当局未来有可能启动第二阶段发展。

塑料回收厂会先以机械化的方式,对住家垃圾进行分类,挑出可再循环的物品,包括塑料、纸和铁。之后,再把适用于化学回收的塑料,包括聚乙烯(polyethylene)和聚丙烯(polypropylene)清理干净,供给下游的化学回收厂当原料。

聚乙烯和聚丙烯常用于制作塑料袋、沐浴乳瓶、吸管和酸奶杯等。化学回收是把塑料聚合物还原成本来的成分,以重新制成新的塑料材料,再用来生产新商品。

2021年,我国制造了182万公吨住家垃圾,占全国垃圾量约四分之一。住家垃圾的再循环率仅13%,远不及非住家垃圾的70%。按材质分类,全国的塑料回收率过去几年一直徘徊在4%至6%。

环境局说,将塑料与一般垃圾分开,不送去焚化,可以降低我国的碳排放,同时提升塑料的再循环率。

招标文件也提到,环境局还未决定是以国营或私营模式来经营塑料回收厂。根据所列出的时间表,若选择国营,预计在2026年首季动工,2027年第四季竣工;若是私营,则是2025年第三季动工,2027年第二季落成。

对此,环境局说,一些私人业者最近向环境局表达有意发展塑料回收厂。环境局接下来会发出信息征询书(Request For Information),以便评估业者对经营回收厂的兴趣和能力。当局会在较迟时候做出决定。

文章转载及重编于《联合早报》

新加坡海平面2100年预料上升1米

根据新加坡气候研究中心预测,因为气候变化的关系,到2100年新加坡海平面会上升一米。若同时遇上极端涨潮和风暴潮,甚至可能上涨四五米,足以淹没我国三分之一的地区。

面对海平面上升的威胁,新加坡未来将须沿着海岸线,建设健全的海岸防护基础设施,以保护沿岸的土地、建筑和设施。

新加坡过去10年的降雨量

受厄尔尼诺(El Nino)和拉尼娜(La Nina)等气候现象影响,新加坡每年的降雨量波动很大。

2015年和2019年,因厄尔尼诺的关系,樟宜气象站记录的降雨量明显低于平均水平。

2013年的高降雨量,主要是受2月的大气季节内震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现象,以及9月和10月的强烈苏门答腊风飑(Sumatra squalls)和暴雨影响。

2021年是多雨的一年,拉尼娜现象导致降雨量大幅高于平均水平,是新加坡自1980年以来的第二高,多处出现突发淹水的情况。

缓解气候变化方法

海平面持续上升,令海上渔夫感到无能为力;强降雨愈发频繁,令低洼地区居民叫苦连天。这些问题实实在在反映了新加坡这个小岛国在大自然面前的脆弱。

事实上,早在10多年前,新加坡已开始积极研究如何应对海平面上升的长远问题。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2019年的国庆群众大会上,首次把“气候防卫”提上国家议程,宣布在未来100年投入至少1000亿元,应对海平面上升构成的威胁。

除了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化也可能导致降雨量增加。新加坡政府过去10年已拨款约20亿元加强全岛沟渠排水能力,以及提升沟渠设计标准,今后五年还准备再投入近14亿元。

多年来的改善工程已将新加坡容易发生水患的面积,从1970年代的3200公顷,大幅缩减至目前的28公顷。

不过,要不断扩建沟渠来应付强降雨是不实际的,因为这须要大量土地,成本也会增加。有鉴于此,新加坡公用事业局(简称公用局)在2021年推出一系列更具成本效益的防洪措施,包括加强测雨能力、添购防洪应急车,以及测试防洪栅栏。

文字转载及重编自《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