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traits Times climate change stories featured in year-long exhibition
Continue readingThe Straits Times climate change stories featured in year-long exhibition
The Straits Times climate change stories featured in year-long exhibition
Continue reading挪威北极圈群岛气温创新高
Highest-ever temperature recorded in Norwegian Arctic archipelago
Continue reading若全球变暖不减速 我国未来土地面积或缩小三成
Sea level could rise by more than 1 metre by 2100 if emission targets are not met
Continue reading气象署报告:我国平均海平面较1970年升高14厘米
Sea levels in Singapore 14cm above pre-1970 levels – Meteorological Service Singapore
Continue reading新生之道
After Newater, look out for Newoil, Newsand
Continue reading下月起公用局负责保护全国海岸 重点关注裕廊岛市区—东海岸
环境及水源部长马善高昨天在国会表示,公用局职能扩大,将能全面统一地应对海岸及内陆水患问题,研究有效应对的策略与模型。
Continue reading多个亚洲城市海平面上升 各国应加强防洪或迁都
研究员警告,多个亚洲大城市包括东京、雅加达、胡志明市和上海,面对海平面上升的风险最大。他们促请当局投入更多资金加固防洪措施,同时考虑迁移资产和人民。
Continue reading50亿元海岸及洪水防护基金 助我国应对海平面上升威胁 New coastal, flood protection fund to tackle rising sea levels
政府将成立新的海岸及洪水防护基金,应对海平面上升对我国造成的影响。基金启动资金为50亿元。
A new coastal and flood protection fund, with an initial injection of $5 billion, will be set up to help protect Singapore against rising sea levels.
Continue readingGlobal warming causing ‘irreversible’ mass melting in Antarctica
Global warming is leading to an”irreversible” mass melting of the Antarctic ice and purging carbon from the atmosphere is the only solution to slow the process, an Australian climate scientist told Reuters on 19 Feb 2020.
Continue reading学者:填海造岛效能较圩田广泛 也不影响海岸线景观
填海造岛应对海平面上升,既能缓解我国淡水不足问题,也能保护东南沿岸地区。受访学者认为,相较于建造圩田,填海造岛效能更为广泛,也不会影响海岸线景观,不过政府须进行谨慎长远的规划,确保设施规模足以抵挡不断变化的气候危害,否则将功亏一篑。
李显龙总理在前天的国庆群众大会预计,未来100年政府将投入至少1000亿元应对海平面上升给我国造成的威胁。公用事业局计划在滨海堤坝的另一端,兴建第二个水泵房以便排洪。
政府也正探讨以德光岛的小型圩田(polder)积累经验,以便抗洪,或以填海方式于东部岸外填海造岛,与新建堤坝相互连接,形成蓄水池防洪。
公用事业局发言人回复《联合早报》询问时表示:“与建造滨海蓄水池的目的相似,从滨海东到樟宜一带填海建岛的概念不仅为东部海岸线提供保护,也能借此机会为后代创造新的蓄水池及土地。”
若最终成型,它将成为我国第18个蓄水池,加强我国淡水储备能力。
政府早前宣布,德光岛西北端圩田工程于2022年完成后,将为我国增添810公顷土地,相当于两个大巴窑市镇的面积。
圩田是指透过筑堤围起一片水域,将里面海水抽干形成低于海平面的陆地。与传统填海方法相比,圩田填海使用的沙土量较少,在邻国纷纷停止输出相关原料的背景下,一般认为这个方法的环境成本与耗资较为低廉。
不过,新加坡国立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的刘立方教授受访时说,从设施效能来看,圩田的功能主要为防灾,功能相对单一。
到了210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幅度或达一米。要是碰到涨潮加大浪等极端天气,海平面甚至可能升高四米。
刘立方预测,尽管圩田的防波堤(seawall)能更轻易地加高和改良,一旦沿用到东海岸,沿线堤坝须加筑至四米以上,这“将影响周边景观,对居民造成不便”。
南洋理工大学亚洲环境学院主席霍顿(Benjamin Horton)教授受询时则提醒,随着海平面上升速度不断加快,圩田外的防波堤须提高,造成“圩田相对防波堤变得更深,因此圩田将更脆弱,维护成本更高”。
反观填海造岛,刘立方认为“围岛后形成的蓄水池,除了缓解新加坡淡水不足的问题,若认真设计,真正抵御海水的防波堤远离海边,蓄水池则能美化近岸景观”。
无论是建造圩田,还是填海造岛,刘立方说,在环境与工程角度看都是应对海平面上升的可行做法。不过,他提醒,气候变迁的不确定因素很大,不能低估其变化速度。“应对海平面上升绝对要长远的政策规划,每隔几年就要时常调整,确保设计有弹性,否则可能无法抵挡灾害冲击。”
霍顿则表示,除了填海,也有其他降低海平面上升风险的解决方案。“但我们更应先专注在如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恶化的速度。”
Source: Zaobao
了解、减缓、适应 应对气候变化现在须未雨绸缪
气候变化对一些人而言,或许看似抽象和遥远。但这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
我们的年轻人本能地了解事态的严重性。全国青年理事会最近询问年轻人对新加坡未来的愿景,不少人提到环境课题。
什么是气候变化,为什么我们应该关注这个课题?让我尝试简单明了地解释。
人类活动在大气层中释放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
我们开车、乘搭飞机,开制造厂,或是在家里使用电器时,都在制造二氧化碳。因为我们几乎所有的电力都是通过天然气来发电,天然气是一种化石燃料。二氧化碳囤积在大气层中,吸收太阳的热量,导致地球暖化。
目前,地球的平均气温已经比100多年前的前工业化时代高1摄氏度。1摄氏度听起来不多,但却影响重大。不仅如此,气温还在继续上升,格陵兰和南极洲冰层溶解流入大海的速度越来越快,这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
联合国目前预计,地球海平面将在本世纪结束前上升一公尺,一公尺约等于三英尺。这是仅仅80年后的事。但科学家的预测数字正节节攀升。因此,海平面上升的高度和速度,可能比预测中来得更高、更快。
全球暖化也令天气变得越来越极端。干旱变得更严重,并持续更久,降雨和暴风雨也更强烈。
新加坡已经感受到全球暖化的冲击力。我们的天气明显地变热,暴雨也下得更大。而这种情况在下来几十年内很可能恶化,这是我们许多人有生之年中会遇到的事。
多个城市到2050年将出现史无前例气候转变
瑞士近日的调查发现,到了2050年,即距离现在只有30年,世界上多个城市会出现史无前例的气候转变,新加坡将是其中之一。
我们必须为气候变化对新加坡带来的冲击做好准备。它将带来许多风险和后果,新的疾病、瘟疫更频密、食物短缺、流离失所的人口被迫移民,甚至可能引起战争。
因为我们身处低洼的岛屿,新加坡面对海平面上升这一大威胁时,格外脆弱。
1960年代至1970年代,新加坡时常淹水,尤其是在雨季的时候。这也是我为什么先前提到,来自惹兰加由的吴阿仔大叔得在淹水时,得解救这么多受困的居民。涨潮的时候,即便没有下雨,新加坡低洼地区的排水沟渠的水也会满到边沿。一旦下雨,就会淹水。
颜金勇告诉我,他小时候一家人住在牛车水的香港街。他的父亲在那里开店。每年有几次,海水会异常高涨,水就会从沟渠溢到店门口的五脚基。没有下雨的时候,也是这样。
他的父亲需要用架子把货品叠高,避免它们碰到水。对年纪轻轻的颜金勇来说,这好玩极了。不过,这其实是个严重的问题。
这些旧的淹水问题,现在已经大致解决。我们改善了排水系统。我们要求大厦建在更高的平台上,比平均海平面高至少三公尺。
这听起来很高,因为大多人身高都不到两公尺。但三公尺其实不算很高,因为在涨潮的时候,水面可以比平均海平面高出两公尺。这意味着,只剩一公尺作为缓冲来应付其他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大雨。
雨水会稍微填满沟渠,但雨水还有地方可以流。因为有这一公尺的缓冲空间,我们能应付现有的淹水问题。但随着全球暖化,若海平面上升一公尺,我们就不再有缓冲空间了。涨潮的时候,水已经淹到五脚基,没有缓冲空间。若大雨碰上涨潮,水无处可流,那我们就真的是“祸水难逃”了!
就如孟加拉遭遇龙卷风,或举更极端的例子,像美国新奥尔良2005年遭遇卡特里娜飓风一样,整座城市被淹没。新奥尔良大部分的陆地低于海平面。
那我们能做什么?三件事:了解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让我一一解释。
首先我们得针对新加坡的情况,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它会造成炎热天气、极端天气、干旱、强烈风雨还是海平面上升?进而思考该怎么办。我们成立了新加坡气候研究中心。
我今年初到那里参访。他们有一组科学家、气象学家和他们在研究时用来模拟气候的超级电脑。
他们给我看了手头上的记录,记录可以追溯到一个多世纪以前。包括1930年代的气候记录,这记录细心地收藏在花柏山上的气象站。
新加坡气候研究中心正在和邻国伙伴合作,更仔细地研究气候变化对东南亚的影响。他们发现比较靠近赤道的新加坡,比国际模式预测的,更容易受气候变化影响。
第二,我们必须减缓气候变化。换言之,我们必须尽一分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新加坡已经加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国际措施。我们是巴黎气候协定的签署国之一,并承诺减少,并在2030年持平我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去年推出了碳税。
为减缓气候变化尽一分力
每个人都可以为推广永续发展和减缓气候变化尽一分力。例如记得关灯、减少垃圾制造量、再使用和再循环等。在新加坡,我们制造大量的垃圾。不论是过多的包装、食物垃圾或电子垃圾,这些都得丢弃,然后经常被焚化,如此一来又制造更多二氧化碳。
我们的垃圾埋置场在实马高岛。但它迟早会被填满,然后我们就需要实马高山丘!所以我们必须找到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这也是年轻新加坡人积极贡献的领域。例如热衷于可持续发展的法拉·珊瓦丽。
法拉几年前共同创立了“修理咖啡店”,教导他人如何维修损坏的电子器材、家具、玩具,和衣物,让这些物品焕然一新,而不是被丢弃。
我们需要更多年轻新加坡人像法拉一样,做个解决问题和创新的人,当科学家、工程师,创业者。这是他们这一代人的大挑战。
———————
我们都知道气候变化对生活具有深远影响。长期策划和重大的投资是有必要的,以确保新加坡具备能力应对所面临的挑战。在今年的国庆群众大会上,李显龙总理解释了了解气候变化的必要,以及持续推行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我们须负责任地采取及时的措施,并分许多年来担负成本。气候变化是新加坡和世界各地面临的最大挑战,但通过慎重的长期策划,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气候行动,我们可以克服这个挑战。
——环境及水源部长
马善高
Source: Zaob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