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首座塑料垃圾回收厂拟2027年在大士建成

新加坡计划兴建第一座可以回收且清理塑料垃圾的塑料回收厂,每年可处理约24万公吨的住家垃圾,预计将于2027年在大士落成。

国家环境局本周招标,以组建一个跨领域顾问团队,协助环境局进行工程设计研究,以及为接下来的建设项目起草招标文件等。根据文件,新厂估计占地2万平方公尺,相等于近三个足球场的面积。预计每年可处理约24万公吨来自住宅单位、店屋和小贩中心等的住家垃圾。

国家环境局本周通过政府电子商务网站GeBIZ招标,以组建一个跨领域顾问团队,协助环境局进行工程设计研究,以及为接下来的建设项目起草招标文件等。

本地目前没有能够处理肮脏塑料垃圾的设施。现由公共垃圾收集业者经营的废料回收厂,主要是分类取自蓝色回收箱,相对较干净的回收物品。兴建新的塑料回收厂,是为了扩大回收渠道,包括处理来自组屋区绿桶的垃圾。

环境局回复《联合早报》询问时说:“环境局通过2021年的一项研究,证实从一般垃圾中回收塑料在技术上是行得通的。这项研究也确定了适用的分类技术和器材、用地需求,以及设施是否有扩充的潜能。”

政府是在2020年透露有意设立塑料回收厂,并于隔年委任德国工程公司HTP展开可行性研究。

根据招标文件,新厂将设在大士,估计占地2万平方公尺,相等于近三个足球场的面积。预计每年可处理约24万公吨来自住宅单位、店屋和小贩中心等的住家垃圾(domestic waste)。

ChallengeAccepted Next Generation Port (NGP) in Tuas

视回收厂第一阶段成效 当局或启动第二阶段发展

资料注明,视第一阶段发展的经济效益和技术成效,当局未来有可能启动第二阶段发展。

塑料回收厂会先以机械化的方式,对住家垃圾进行分类,挑出可再循环的物品,包括塑料、纸和铁。之后,再把适用于化学回收的塑料,包括聚乙烯(polyethylene)和聚丙烯(polypropylene)清理干净,供给下游的化学回收厂当原料。

聚乙烯和聚丙烯常用于制作塑料袋、沐浴乳瓶、吸管和酸奶杯等。化学回收是把塑料聚合物还原成本来的成分,以重新制成新的塑料材料,再用来生产新商品。

2021年,我国制造了182万公吨住家垃圾,占全国垃圾量约四分之一。住家垃圾的再循环率仅13%,远不及非住家垃圾的70%。按材质分类,全国的塑料回收率过去几年一直徘徊在4%至6%。

环境局说,将塑料与一般垃圾分开,不送去焚化,可以降低我国的碳排放,同时提升塑料的再循环率。

招标文件也提到,环境局还未决定是以国营或私营模式来经营塑料回收厂。根据所列出的时间表,若选择国营,预计在2026年首季动工,2027年第四季竣工;若是私营,则是2025年第三季动工,2027年第二季落成。

对此,环境局说,一些私人业者最近向环境局表达有意发展塑料回收厂。环境局接下来会发出信息征询书(Request For Information),以便评估业者对经营回收厂的兴趣和能力。当局会在较迟时候做出决定。

文章转载及重编于《联合早报》

新加坡海平面2100年预料上升1米

根据新加坡气候研究中心预测,因为气候变化的关系,到2100年新加坡海平面会上升一米。若同时遇上极端涨潮和风暴潮,甚至可能上涨四五米,足以淹没我国三分之一的地区。

面对海平面上升的威胁,新加坡未来将须沿着海岸线,建设健全的海岸防护基础设施,以保护沿岸的土地、建筑和设施。

新加坡过去10年的降雨量

受厄尔尼诺(El Nino)和拉尼娜(La Nina)等气候现象影响,新加坡每年的降雨量波动很大。

2015年和2019年,因厄尔尼诺的关系,樟宜气象站记录的降雨量明显低于平均水平。

2013年的高降雨量,主要是受2月的大气季节内震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现象,以及9月和10月的强烈苏门答腊风飑(Sumatra squalls)和暴雨影响。

2021年是多雨的一年,拉尼娜现象导致降雨量大幅高于平均水平,是新加坡自1980年以来的第二高,多处出现突发淹水的情况。

缓解气候变化方法

海平面持续上升,令海上渔夫感到无能为力;强降雨愈发频繁,令低洼地区居民叫苦连天。这些问题实实在在反映了新加坡这个小岛国在大自然面前的脆弱。

事实上,早在10多年前,新加坡已开始积极研究如何应对海平面上升的长远问题。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2019年的国庆群众大会上,首次把“气候防卫”提上国家议程,宣布在未来100年投入至少1000亿元,应对海平面上升构成的威胁。

除了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化也可能导致降雨量增加。新加坡政府过去10年已拨款约20亿元加强全岛沟渠排水能力,以及提升沟渠设计标准,今后五年还准备再投入近14亿元。

多年来的改善工程已将新加坡容易发生水患的面积,从1970年代的3200公顷,大幅缩减至目前的28公顷。

不过,要不断扩建沟渠来应付强降雨是不实际的,因为这须要大量土地,成本也会增加。有鉴于此,新加坡公用事业局(简称公用局)在2021年推出一系列更具成本效益的防洪措施,包括加强测雨能力、添购防洪应急车,以及测试防洪栅栏。

文字转载及重编自《联合早报》